新年伊始,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的物作创新答辩活动,在工程实践中心拉开帷幕。活动吸引近200名同学参加,近70件创新作品参与展示评比。秦杏荣、应之丁教授应邀作为特别评委出席本次活动。
《工程实践》是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实践课程,通过“项目引导式”教学将离散的加工技术综合集成,以工程项目、产品制造为主线,创设真实问题情景,以团队协作形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工程技术复杂问题的高阶思维和综合能力。

本学期课程共有来自海洋技术、工程力学、车辆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基础学科拔尖班、工业设计、商业大飞机实验班、机械类9个专业的学生参加,近40名老师参与创新制作指导工作,同时邀请机电专家参与期末考核。围绕课程目标,同学们3—4人组队协同合作,经过16周的技能实践和项目制作,学生变身良工巧匠,借助多种编程和建模软件,综合运用3D打印、非金属激光切割、液压传动、电子焊接和各种传统机械加工手段,设计制作出了近70项功能各异、形态万千、各具特色的创新作品。
答辩现场,学生通过展板、实物模型等形式全方位展示本组项目成果,每个巧妙的设计、每个精心制作的作品都凝结了他们的鲜活创意和扎实技术运用能力。参展作品整体上在选题上更加开放,在制作工艺上也更加综合。
中心程宏主任表示:工程创新制作的初衷在于利用第二课堂检验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同学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敢做敢干,让同学们在“创”和“造”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工程和技术、鼓励首创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倡导多种工艺技术的跨学科应用,引导同学们从课本上的知识原理出发,观察生活中和工业生产中的现实问题,通过动手制作创新模型及原型机,锻炼解决实际问题和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做中学”,在“乐中学”,提升对加工制造的工具、工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更加深刻地理解工程技术原理和工业制造流程。希望同学们像在图书馆汲取知识一样,在工程实践中心广泛学习技术,积累技术,增长本领,敢想敢造,工程实践中心全天候对同学们开放,随时欢迎大家把创意、灵感和梦想变成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答辩的侧重点更多聚焦同学们对工程原理的理解,现场频频出现评委“追根究底”式的提问,体现了新工科背景下中心积极践行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向能力本位型转变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