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同济大学智能物流搬运机器人、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机器人选拔赛在嘉定校区顺利落幕!
赛前,同学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时光,积极准备参赛作品,中心的老师及时指导并帮助同学们解决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期间无论是晴天、雨天还是低温天,都有同学从嘉定校区到彰武路校区加工制作参赛作品。有同学感叹:“画图的时候一般是从二维角度出发,而三维制作时,还是有很多因素没有考虑到,所以需要反复调试。”
对于老师和同学们来说,在制图到加工再到装配的过程中,失败-调整-失败-再调整,如此循环,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反反复复,精益求精,才能得出好成绩。所以,不管是对于刚参加比赛的新人,还是已有竞赛经验的学长来说,从0到1的突破无疑是难的,保证机器人动作的可靠性则是更难的。
在竞赛筹备期间,中心也在积极制定各种竞赛保障方案。疫情防控方案、竞赛安保方案、突发情况应急处置预案等早已提前制定完善,确保了这次竞赛的顺利进行。
赛促学,享创新。
求卓越,造未来。
校内选拔赛已启动多日,
上周日,
智能物流搬运机器人、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机器人率先开赛啦!
1月31日上午9点,智能物流搬运机器人校内选拔赛正式开始。每组队员依序到位,在规定的五分钟内调试好机器后,不到10平方米的赛场上,顷刻间,小车运行,自主识别、搬运入库、倒车转向等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一气呵成。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打斗过程的机器人竞赛项目,唯有与时间赛跑的焦灼,以及对动作精准的执着。
这些红红蓝蓝交接着的电线,不仅传输着物理上的电流,更牵动着大家紧张的神经。不管作品是否如愿完成了所有的规定动作,只要机器人如期动起来,所有人都会为此感到兴奋和激动,这正是竞技比赛的魅力。
智能物流搬运机器人赛项顺利结束后,伴随着“咚咚咚”重物坠落的声音,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机器人校内选拔赛也按时开始了!每组依序摆放好自己的作品,抽签决定垃圾(竞赛道具)的种类和数量,然后——“咚”,果皮、电池、空瓶,以及建筑垃圾等经过系统识别后,纷纷坠入到它们的“归属地”。
这些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机器人的运行方式、识别技术和外观设计各有千秋,但同学们以工程技术为“利器”,为未来创造智能生活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从这些形态各异的参赛作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无限的创意和对机电技术的热爱。
经过了将近一整天的比拼,智能物流搬运机器人和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机器人校内选拔赛已经告一段落。获得优胜的同学表示,自己还要继续调试作品,加强作品的稳定性和识别速度,毕竟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接下来要全力以赴继续完善作品,争取在市赛中取得好成绩。此次竞赛总裁判徐老师总结道:“作为此次选拔赛的裁判,我很高兴能在现场看到同学们的作品,感受到同学们对工程实践的热忱,希望大家在假期中依旧保持着对工程技术的钻研精神,进一步优化竞赛作品,为市赛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