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创新 工创未来
4月3日,由上海市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承办、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工程实践教学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第十届上海市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选拔赛在同济大学圆满落幕。本次大赛有118支参赛队伍。为防范新冠疫情,承办方和大赛组委会决定,分批分流举办,本次大赛横跨两个周末。同时新增加了若干智能创新比赛项目。比赛一开始,战况激烈,每一支队伍、每一个选手在比赛中都认真、专注。这次比赛中涌现的创新作品赞不绝口。
水下管道智能巡检要求利用智能技术自主设计一台按照抽签给定任务完成水下管道检测的水中机器人,能够实现自主前进、后退、左右摆动和上升下潜等运动,并能够对于水下管道的吸附物进行检测、报警、移除及吸附物回收;智能配送无人机要求能够自主完成“识别货物、搬运货物、越障、投递”等任务,要求无人机应具备自主定位、路径规划、目标识别,并必须具备遥控功能和一键降落、一键锁桨的安全防护功能;智能物流搬运机器人以智能制造现实和发展为主题,自主设计并制作一台能够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者wifi网络通讯等方式领取搬运任务,具有定位、移动、避障、物料识别和颜色识别,物料抓取和载运、上下桥等自主运行功能;生活垃圾智能分类要求自主设计并制作一台根据抽签指定任务完成生活垃圾智能分类装置,该装置要求能够实现“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等四类城市生活垃圾的智能判别、分类与储存,装置对于投入的垃圾具有自主识别、分类、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满载报警、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片等功能。
这些“智能+”竞赛项目以智能制造的工业发展未来为背景,大力鼓励采用AI新技术,同时要求智能装置的关键部件必须在规定时间现场社区设计并制作,需要完成的功能和任务都是现场抽签决定,比赛规则公平严谨,比赛成绩都是以客观物理量为判定依据,重点考核选手们现场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是一场硬科技真本领的现场竞技比赛,这些竞赛项目跨学科,难度高,挑战性强,极大地锻炼了大学生的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
以赛促教 人才辈出
比赛结束后,专家们对这次比赛中涌现的创新作品赞不绝口,重点提及热能驱动车赛中的原始性创新设计,一支学生团队独辟蹊径地采用了记忆合金热胀冷缩作为动力来源,让专家们印象深刻。硬核科技,工创未来,相信随着赛事地举办和推广,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
经过承办单位同济大学的精心组织和全体工作人员地辛勤付出,比赛一直有序进行。参赛选手经过紧张激烈地拼搏,最终角逐出各赛项的金银铜奖,第十届上海市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终于圆满成功落下帷幕。
经过四天的紧张比赛,大赛共决出了7个项目的各类赛项。我校获得了6个项目的特等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若干。其中由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的王凡、陈世龙、唐新元和王鸿同学组成的队伍获得水下管道智能巡检项目的总分第一名;由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张浩雨、刘政钦、方少鹏和王占山同学组成的队伍获得生活垃圾智能分类项目的总分第一名。
回顾整个赛程扣人心弦,精彩纷呈。此次竞赛选拔出上海赛区入选国赛的优秀队伍,让我们共同期待他们的精彩表现吧。
我们国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