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0日,第十三届上海市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拉开帷幕。经过校赛初赛的层层选拔,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20所高校的156支代表队披荆斩棘进入到市赛中。同济学子荣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
获奖情况 | 赛道 | 赛项 | 参赛队员 |
一等奖 | 新能源车 | 太阳能电动车 | 余敏行、张思远、杨恩本、彭其邈 |
一等奖 | 智能+ | 物流搬运 | 程哲、夏文杰、侯志豪、徐梓康 |
一等奖 | 智能+ | 物流搬运 | 吴婷婷、常艺文、李宗效、李金隆 |
一等奖 | 智能+ | 智能垃圾分类 | 陈逸轩、王璟洋、周振堂 |
一等奖 | 虚拟仿真 | 企业运营仿真 | 林子暄、黄凯悦、李祎婧、谢子恒 |
二等奖 | 新能源车 | 太阳能电动车 | 倪竟成、王羽芃、吴传洋、黄恺亮 |
二等奖 | 新能源车 | 温差电动车 | 赵金汉、张俊莲、程升翰、汪俊杰 |
竞赛介绍
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是列入《教育部评审评估和竞赛清单》的重要赛事。竞赛活动面向全国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实行校、省、全国三级竞赛制度,每2年举办一届国赛。本次大赛共设置了新能源车、“智能+”、虚拟仿真3个赛道6个赛项。内容涉及机械、材料、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经管等多个学科,核心技术涉及人工智能、5G通讯、虚拟现实、新材料、机械设计与制造、自动化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重点考察学生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强调工程思维、工程创新、工程伦理与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是一场硬科技、真本领的现场竞技比赛。
同济大学代表队参加了太阳能驱动车、温差能驱动车、智能物流搬运、生活垃圾智能分类、企业运营仿真共5个赛项的角逐。这些赛项不仅集竞技性、创新性、挑战度于一身,对参赛队而言,更是对技术能力、工程知识、成本意识、协作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决赛中的创新实践环节更是抢眼,在规定时间内,各参赛队要按照现场发布的任务命题,采用现场提供的设备和材料,完成结构设计、三维建模、程序编写、电路板打印、3D打印、零件装配、整机调试等一系列大工程综合技能的展现。
太阳能电动车现场
智能物流搬运现场
智能垃圾分类现场
创新实践环节现场
企业运营仿真现场
下一步,中心将把各类工创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着力构建理论实践融通、学科专业交叉的综合性实践育人平台,培养交叉复合型工程人才。中心将认真总结本次比赛经验,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信息交流,引入先进的工业技术,改进科创活动的组织形式,营造一流的学生科创文化氛围,争取在今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